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五老风采 >> 正文

钱仓水先生蟹学研究散记


[发表时间]:2020-11-26  作者:潘荣生  审核人:

 

淮阴师范学院教授钱仓水先生,是文体学名家,所著《文体分类学》,自成体系,不囿成说。治学是先生的生活常态,既无棋牌嗜好,也极少宴席往来。退休之后,仍不辍治学,只是研究领域由象牙塔里的“文体”易为了极大众的“螃蟹”。以期从一个小角度,作大视野、多侧面、长镜头、集成式的研究,从而窥知中华历史的悠久绵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讫今,除了发表于报刊的文章,1999年出版《蟹趣》,2007年出版《说蟹》,2013年出版《〈蟹谱〉〈蟹略〉校注》。至2019年,《糖史》式的开山之作,煌煌55万字的《中华蟹史》问世,一举奠定先生当今中华蟹学第一人的地位。


我在学校图书馆工作,先生来馆借阅资料,接待读者是我的日常工作,故接触较多,知其研究始末亦稍多。近读朱延华先生的《当代蟹神钱仓水》,时又恰值菊黄蟹肥,感慨良多。故也将我所知道的一些片断写出来,以飨同好,并以示对先生之敬崇。


先生研究蟹学,是缘于嗜蟹。生于、长于苏南水乡太仓,自小常吃蟹,故而爱吃蟹。学校毕业后,又在大运河、洪泽湖畔工作,也少不了吃蟹。先生不但爱吃蟹,而且精于此道。曾有幸与先生同席,方知蟹也有“心”,但不能食用。足、螯、砣、匡等,食之有先后,掰食又各有妙法,经先生示范,果然得肉较多。先生曾辑录古人如李白、苏轼、李渔,今人如施今墨、李瑞清、周恩来等数十人嗜蟹趣事,写成《食蟹达人》,已于近日出版。先生则不但嗜蟹,而且孜孜研究二十余载,成就斐然,当今无出其右。斯为达人,超越前辈,已臻妙化之境。


资料先行,是先生的治学原则。中华典籍浩瀚,蟹学资料除见于宋人之《蟹谱》《蟹略》、清人之《晴川蟹录》三部典籍和类书,更多散载于历代文集、笔记小说、正史稗乘、方志地书。先生无不逐部查检,竭泽网罗。图书馆陆续收藏《四库全书》《丛书集成》《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等众多大型典籍。每有新书到馆,先生总是闻声而至,按规定能借则借,不能借则就室查检。近十年来,电子图书盛行,纸本图书读者锐减,先生成了到馆借阅纸本图书最多的常客。在宿舍区到图书馆的路上,时常能见到一位年近八旬老人的身影,去拎着书,回还是拎着书,成了淮阴师院的一道特有景象。自各种全文检索数据库问世,一键按下,所需资料便从以千、万计的文献中奔凑而至,学人无不称便,但先生是“电脑盲”,仍需一本本、一页页、一字字地翻检。其艰幸可想而知,先生却说苦中也有乐,就是担心年老眼昏,难免查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正如先生所言,“锲而不舍,燕子垒窝一口口泥,补足了许多材料,不敢说掇拾齐全,却大抵已经收揽”。其实,以先生之学问与德望,邀约青年老师帮助利用数据库检索,并非难事。但先生说,我的研究不是项目,既不能保证出版,也没有经费。现在青年教师竞争激烈,压力太大,如果耽误了人家,心何以安?确实,先生投寄书稿,出版社如有资助或包销之类的要求,只能一概免谈。


《中华蟹史》已经出版,其实之前先生还完成了一部《中华蟹典》。2007年出版的《说蟹》,已初具“蟹史”性质,但先生仍感资料不全,厚重不足。故而决定做足资料功夫,编纂一部资料汇编,作为撰写《中华蟹史》的基础。体例是横向罗列,即分类罗列资料,并略加评说。类目有“名称”“性状”“习性”“文学”“艺术”“医药”等,有些类目下,再分子类目,如“文学”下,又分“诗歌”“散文”“小说”“故事”“戏曲”等。此编既是《中华蟹史》的资料基础,因其为横向罗列,故亦可视为《中华蟹史》的姐妹篇。规模150万字,鸿篇巨帙,耗费先生多年心血。只是先生以为篇幅过大,又偏重资料,市场受众有限,故没有投寄出版社。但应图书馆请求,复印了一部供学校收藏。

学校图书馆藏书虽富,也总有插架阙如者。最为重要的三种蟹学典籍,《蟹谱》《蟹略》,《四库全书》收入,图书馆藏有影印本,易得。而孙之騄《晴川蟹录》,因为晚出,故收录极为丰富,但流传甚罕,庋藏者置之深阁,不轻示人。先生一日不见,心绪难安,如芒在背。多年后,《续修四库全书》出版收录孙书,先生欣喜不已,经批准从图书馆复印全书,如获至宝。自行装订后,特地在封面上注明“某年月日复印于图书馆,喜甚!”后来在先生府上曾见到此复印本,已经破败,可见查阅频繁,用力之勤。重要蟹学文献,至今未能寓目,令先生深以为憾的,是清人聂璜的《海错图》。据先生称,此书四册,共收海错236种,每种有图并系说赞。前三册藏于故宫,已有整理本出版。“蟹类”在第四册,载录蟹名近50种,惜此册远藏海峡对岸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至今未有影印本或整理本出版。先生感叹此书收录蟹名,“不仅数量之多,前所未有”,而且其中有些“是土名、别名,还是历史上缺失的新种更令人遐想”。



先生说查检资料苦中有乐。除此,也有资料闹乌龙,令先生啼笑皆非的时候。古之乌龙,如宋人姚宽《西溪丛语》卷下:“《韩非子》云:‘蟹,螯首如钺。’”先秦涉蟹资料甚少,关于蟹体之部件,《韩非子》有如此形象的描述,当然极为珍贵。然而,先生翻检《韩非子》数过,竟然未见一个“蟹”字。最后查出,原来此语是《荀子》“用心躁也”句,唐人杨倞的注文,原文是“《韓子》以刖足爲刖跪。螯,蟹首上如鉞者”。姚氏读书不细,误引为韩文了。今之乌龙,如先生查《中华大典 • 动物分典》,见该书引录《颜氏家训》一条记载,原文是“江之蟹初穴于沮洳,秋冬之交则大出,指海而趋焉”。若果真如此,古人关于螃蟹“迴游”的记载,将由唐提前至北朝,意义非同一般。然而先生对《颜氏家训》并不陌生,印像中似乎没有此条,经查果然。再查,竟是出自宋人崔敦礼的《刍言》卷下。先生说,《中华大典》是全方位反映中国古代文明的国家超大项目,出此张冠李戴的瑕疵,实在不应该。

浸淫蟹学多年,先生也已然成为蟹学文献专家。有此根底,故而能下笔为《蟹谱》《蟹略》作校注,并顺利出版。另外需要提及,2015年某日,学校离退休处突然转告一个电话号码,说北京有人找。经联系,原来是×××出版社商请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渔业卷》第三版撰写《晴川蟹录》条目稿。之所以请先生撰稿,当然是因为难写。《蟹谱》《蟹略》一定也是条目,想必因为易写,早已被人认领。而《晴川蟹录》,作者、版本资料罕见记载,内容也庞杂凌乱,难以厘清头绪,不易评说。但先生研读此书多年,相关问题早已了然,所以很快完稿,并附撰写说明,理据兼备。出版社收稿后,随即打来电话,称文稿质量上乘。


先生有鍛练身体的习惯,退休之后,清晨散步,下午打乒乓,非此无以安寝。2015年,曾陪侍先生赴北京办事,亲见其因故下午未能活动,晩夕后仍坚持补上(散步半小时)。如今高寿八十有五,仍身体康健,精神矍铄,是为晚年,特别是八旬之后,依然能以较大精力,深入研究的最大资本。《中华蟹史》交稿后,不再从事较大规模的专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有项目慕名邀约,先生也婉拒了。近年来,专事单篇考证札记或随笔漫谈,成果也颇丰,仅2020年就有《“纬萧”考说》《历史的补笔》《贡蟹的故事》在《光明日报》发表。除此,还增订了《蟹趣》(已于2019年再版)、《〈蟹谱〉〈蟹略〉校注》(出版社有再版意向)。先生已完成的书稿,还有《蟹诗赏读》和《中国螃蟹故事选》,也有望出版。

蟹,乃物之微者,貌之陋者,且横行不端。但在先生的研究中,却犹如钟磬,随处而叩,皆成天籁,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光芒。先生以颐养之年另起炉灶,并取得如此成就,实属罕见。先生的学力才智令人钦佩,执着学术的精神更令人景仰。其蟹学研究及成就,也必将在中华文化史的泱泱长河中,青史留名。


此篇文章转处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