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五老风采 >> 正文

孟春时节茭陵游


作者: 审核人:

2014年4月16日,清明过后,谷雨将临,恰是孟春时节。我校交通路校区党支部组织部分离退休同志去淮安区茭陵乡祭扫《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陵园》。一行58人,在党支部书记章树成及副书记胡殿升同志带领下,分乘两辆大客车向东驶去。其中半数以上是年逾七十的古稀老人,年过八十者有近10人之多;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高级知识分子超过半数,原淮阴师专副校长张基舒同志与大家欣然前往。

上车后,章树成同志介绍了计划安排,宣布了注意事项;胡殿升同志补充了此行目的、意义。

一, 一路美景观不尽

同志们退休之后,平时身在蜗居,交谈稀少;今日聚会,甚感欢快;频频握手,互致问候。老友相逢,岂不快哉!同志们交口称赞党支部的安排。近七时,客车徐徐启动。同志们议论开了。田园诗人耿兆苏笑着说,淮阴区刘老庄有八十二烈士墓,淮安区大胡庄也有八十二烈士墓,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有个第八十二医院,这“八十二”真与我们有不解之缘!

坐我身旁,年近喜寿(七十七岁古称喜寿)的喻美竹同志虽说老家涟水,其实是淮阴区、淮安区的交界处,是道地的三地通。谈起儿时就读的情景,十分感慨,初中在淮安的钦工中学,高中在淮阴中学,去学校全靠步行,可谓苦不堪言。一路上不断给我介绍情况。车过古黄河了,驶上涟淮公路向涟水方向驶去。公路两旁,一大片黄色的原野,那是油菜花盛开;麦浪滚滚,麦子已经拔节,蚕豆开花,到处是一派农田美景。车过保滩,老喻兴奋地指着窗外说,那就是他老家的地块!与我分享他的喜悦。那是去飞机场的路,那又是什么路?他不断地指点着,你看那是涟水一中的新校区,是多么的气势恢宏!我连忙拿出相机,隔着车窗拍下照片。远远望去高楼林立,错落有致,一片新涟水的城景,尽收眼底。

车从涟水城边擦过,二过古黄河,到达南岸,继续向东南驶去。

近八时半到达茭陵抽水机站,小憩片刻,顺便参观。这个隶属于淮安区水利局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担负着渠北运东地区的抗旱排涝任务,保证钦工、顺河、茭陵、苏嘴等周边地区农作物旱涝保收。深受国家及省市区领导人的重视。

二, 烈士墓前祭英灵

上午九时,到达《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十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向人们昭示这里曾经的悲壮。这里刚兴建时间不长,目前的面积还不大。在大门的背面镌刻着周恩来总理手书:“全民团结 持久战斗 抗战必胜 建国必成”16个金字。迎面是高高矗立的纪念牌,碑的右侧是《大胡庄战斗暨烈士陵园纪略》。

据讲解员靳小姐介绍,1941年4月26日,担负保卫地方机关和师团前哨任务的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第24团第1营第2连,在淮安县茭陵大胡庄地区,与突袭之敌---驻涟水日军华北派遣军第211师团200多日军及400多伪军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全连仅战士刘本成幸存外,其余82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曾评价,这场战斗和淮阴刘老庄战斗齐名。党史专家陈建洲同志与讲解员热情探讨这一悲壮的史实。

纪念碑基约一百余平方米,碑高六米多,坐北朝南,为砖石水泥结构。基台四周植有常青黄杨、球松等,四季青翠。这些松柏象征着为国牺牲的英烈们万古长青。上下直书的碑文:“大胡庄战斗八十二烈士永垂不朽”由当年新四军三师八旅政治部主任,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的吴信泉中将题写,笔力遒劲。碑文寄托着我们民族和人民对英烈们的深切怀念。在先烈们的长眠之所建造了这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以告慰当年为国捐躯的英灵。我们在纪念碑前肃默致哀,英灵们安息吧!

三, 大胡新居看民乐

茭陵乡始建制于20世纪80年代,是由周边三个乡镇(苏嘴、宋集、顺河)边远村撤并组合而成,位于淮安区东北隅,与涟水县隔废黄河相望。茭陵自然资源丰富。风光旖旎的废黄河故道“绿色长廊”名闻遐迩,成为极具特色的“天然氧吧”。茭陵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乡党委、政府坚持“工业强乡”战略,从创新体制、完善职能、放宽政策入手,实现了茭陵工业的迅速崛起。茭陵村镇面貌焕然一新。诸多发展机遇造就了全乡群众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我们到达纪念碑时,乡政府办公室主任孙斌同志及大胡村胡书记闻讯赶到,为我们介绍情况,请讲解员,陪同我们参观游览。

孙斌同志说,茭陵是汉朝刘茭的陵墓所在地,茭陵由此得名。经查,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封为楚王,辖彭城、东海、薛城诸郡。刘交与刘茭是否为同一人,不知!但南宋时,改淮安府为楚州军,由韩世忠、梁红玉夫妇镇守,确实!

孙斌同志引导我们参观了茭陵乡大胡村养老服务中心。这是一所新建的两层小楼,环境整洁而优美。棋牌室、阅览室、健身房、营养食堂等设施齐全。服务人员资质情况及各种制度张贴在醒目位置。这里的条件与市区的一些养老服务中心,有过之而无不及。

参观敬老院后,孙斌同志带领我们参观茭陵乡初级中学。当我们到达大寨河上的中学桥时,一辆小车停下,车上走出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孙斌介绍说是夏乡长。夏乡长热情地与我们握手,爽朗地笑着自我介绍,我叫夏海华,我的二哥夏海峰在你们学校。原来是我校数学系夏海峰同志的弟弟。他正在主持一个会议,听说我们来了,抽空来看望一下。他简要地介绍了茭陵乡的情况,欢迎我们来到。要我们在这里玩好、吃好。畅叙片刻,匆匆离去,参加他所主持的会议。

我们到达中学门前,校长朱士荣同志满面春风地迎接我们。朱校长参观校容校貌,简单介绍学校情况。学生正在上课,我们参观了实验室、运动场及学校的各种图表,满意地与朱校长告别。

我们计划中午在乡政府食堂就餐。因食堂较小,按照事先的安排,让乡政府工作人员先就餐,然后安排我们。这时,还不到十一点,孙斌当即与在食堂坐镇指挥的乡党委副书记杨光女士电话联系,先安排我们,其他人员后就餐。

我们到达乡政府时,杨书记在门前热情地欢迎我们。六桌丰盛的菜肴,驱散了半日的疲劳,欣赏农家菜的美味。

餐后,我们依依惜别。

四, 河下老街论古今

下午,我们到达位于翔宇大道旁的河下古镇参观老街。这里虽不及上海七宝古镇与黄山屯溪老街的繁华,但可与台儿庄老街媲美,还可以说胜过泰州老街。

今天的淮安区,旧称淮安府,素有“城里桥,河下巷”之说,可见旧时河下地位之重要。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沿着古运边的台阶,从南向北,拾级而,就到古镇老街,“河下”也因此得名。

在翔宇大道旁的道路入口处,是一座石牌坊,上面是淮安籍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题写的“河下古镇”四个清秀隽永的瘦金体大字。这里小河又环着古镇向西,河上有“醉仙舫”的古建筑。远远望去,在那三层石建筑上塑着英姿飒爽的梁红玉雕像。过了“梁红玉祠”,就到达古镇入口。由北而南,路口是一座高大的古色古香的彩色牌坊,上书我省著名书法家尉天池题写的“千年古镇河下”;背面是我市著名书法家戚庆隆题写的“长淮古渡”;两幅书法虽风格迥异,但都遒劲有力。过了牌坊,是一座高大的拱形桥“程公桥”,横跨在清澈的小河上,那桥两侧汉白玉护栏上棱柱的顶端是“蒜头”状的雕塑,好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我们登上桥顶,放眼望去是一片灰砖灰瓦的明清年代的古建筑;那窗棂隔扇、脊兽猫瓦是那样的别具匠心。沿着小河边是两层楼的店铺,有“河下民间坊”、“柳编世家”、“缘古堂”等。向前望去就是河下主街--湖嘴街。湖嘴街连着花巷是现在古镇的精华部分,其余部分如估衣巷,竹巷,……参差在街道两旁。古镇的明清椽瓦,一米多长、近一尺宽条石铺成的石板街,皴搓的门扉窗牖,灰色瓦檐下的红色灯笼及各色各样绘着山水人物与书法的彩色宫灯,显得古朴幽静。这里是曾经的繁华之地,东襟淮城,西控板闸,南带运河,北倚翔宇大道,南北约三华里的古镇,现在安稳怡然,街旁的古式路灯点缀其间。这里已翻修一新,街上清洁卫生,没有一片树叶或一张纸屑。沿街有“聚宝缘古玩店”、“百年老店岳家茶馓”、“谭艺画廊”、“华夏酒器馆”令人目不暇接。

不远处有一醒目招牌“文楼”,吸引着游客驻足不前,原来小院内熙熙攘攘的人群围观着一块亮黑色衬底上书写着金色小字版面,上书《文楼小记》:“……相传,乾隆皇帝南巡途经河下,闻小楼盛名,遂引大学士纪昀,轻装简从,亲临小镇。观前明探花夏曰瑚手书抱柱佳联‘文友文心文趣,宜茶宜酒宜诗’。品味之余,更见楼上宾客,正以赌对为乐。乾隆皇帝自感文功武略,天下独步,更有纪昀在侧,胜筹在握,便参与其中。不想一垂髫村姑,信口出一上联‘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君臣苦思良久,竟哑然无对。遂赐小楼曰‘文楼’。文楼自此名声大震,文人墨客争相往顾。然村姑所出之上联,数百年竟无人以对,以至传为佳话。”

虽然河下的衰落已有百年,但河下优秀的传统文化精气,化入骨髓,传承不息。那古朴幽深的石板路和街巷,那曲折回环的河渠和萧湖,那瓦椽不整、隔扇半朽的古民居和古店面,那盈耳触目、无处不在的独特的文化气息,仍在执着地昭示其不同寻常的历史履痕。

我们折入小巷,到达“秦举人故居”,那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使人回想到年代的沧桑。到“王兴懋酱园店”,人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酱油的酿造过程,据说,这里泡制大头菜的“老卤”是酱油价格的十多倍。

我们到达“吴鞠通中医馆”, 吴鞠通乃乾隆年间的有名中医,他的“中医馆”其实就是现在的小型医院。流传下来有300多年历史。里面的房屋古色古香。既有楼台亭阁,又有小桥流水,简直就是微型的苏州园林,而这里的花草树木又都是中草药,使人流连忘返。

行走在这样古时繁华的街巷里,仿佛可以慢慢地走进历史。一路行来,不觉登上河堤。到古运河畔塑有乾隆登临御马头的凉亭小憩,从西而来的河水猛然从这里拐弯向南,顺成南北走向,傍淮城而过。小镇西侧面临古运河的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古寺“闻思禅寺”,象是向人们昭示,既要博闻强记,又要深思熟虑。

我们游览之余,顺便捎些土特产。同志们提着茶馓、老卤大头菜、薄脆、酱油、糯米炒米等,可谓满载而归。

孟春时节茭陵行,老友重聚叙真情;抽水站旁观新貌,烈士墓前祭英灵。

大胡新居看民乐,河下老街论古今;一路美景观不尽,游览归来健身心。

曹成荣 2014年4月18日